作者 |曹吉祥
在雅俗拉锯的大潮里,还应该保存每个个别“喜爱”的空间。一个全盘典雅的社会,又该多无趣呢?在不违背品德、不违背法令的底线之上,每个人应该都有听一首“俗歌”的权力。
你觉得《惊雷》这首“歌”,好听吗?
杨坤教师必定觉得不好听,不然他也不会在直播间里大骂:“太厌烦,庸俗……要旋律没旋律,要节奏没节奏,要律动没律动,神马玩意儿。”
大部分网友估量也觉得不行好听,不然交际渠道上成千上万的谈论也不会变成清一色的戏弄:“听周杰伦也就图一乐,听歌仍是得听《惊雷》。”
一夜之间,所有人都和《惊雷》划清界限,作者MC六道开端回应杨坤的那句“假如没人喜爱的话,它也不行能这么火”,很快成为一个傲慢的笑话。
《看全国》杂志更是直接用反诘“不会有人真的喜爱《惊雷》吧”作为标题,来谈论该事情。
莫非从来就没有一群人发自内心地爱听《惊雷》?莫非从头到尾喊麦的热度都来自于围观和嘲讽?
答案或许并非如此。
在某音乐软件上,咱们找到一首喊麦翻唱《江归江山归山》。和《惊雷》相似,这首歌的歌手(权且这么称号)也是在动感的BGM里,念着些毁天灭地的语句:几年战功名显赫,流浪江湖刀剑客,漂荡江湖是孤寂,如闲云又如野鹤……
这首翻唱热度不高,只要寥寥几十个谈论,但大部分都写着“好听”,看上去挺真挚。
喊麦,成为审丑的一部分
首先要清晰一点,咱们并不是要为《惊雷》正名。
恰如杨坤和网友们所说,无论是从外在的词曲仍是从内涵的思想来审视,这都是一首水准不高的歌,乃至喊麦能不能算歌,许多人心里都要打上一个问号——
究竟,逻辑不通的所谓“麦词”现已满意让人动火,假如烦躁的背景音乐都并非出于原创,作为一首歌的创造性就很难不被质疑。
4月15日,有音乐制作人再度责备《惊雷》的编曲出自剽窃,对此《惊雷》作者MC六道发布视频抱歉,称自己开端运用这段demo录制《惊雷》,并未从中获益,现在已告诉相关渠道下架,恳请作者宽恕。
而在网络上,这场争辩所带来的影响还在扩展。
不过,与几年前那首《一人我饮酒醉》带来的评论不同,这一次,基本上没有人再去仔细剖析喊麦的文本逻辑和背面的诞生土壤,咱们所见的,只要无穷无尽的戏谑。
有人把《惊雷》改形成不那么刺耳的摇滚版别,有人把《惊雷》拍成搞笑短视频,有人把“天塌地陷紫金锤”这样荒谬的歌词做成表情包,还有人把喊麦中常见的歌词和社会实际对应起来,作为地域文明进行解读……
当然,这种看似搞笑的解读有很大的地图炮嫌疑。/微博@留几手喊麦风格不高,这点早已毋庸置疑,但这并不阻碍网民将它作为“高兴源泉”,在互联网文娱化的大潮下,越粗鄙的内容,反而越具有盛行起来、博人一笑的潜质。
从这个视点说,这首《惊雷》确实如MC六道回怼时所说的那样,“比杨坤任何一首歌都火”。
在网络审丑的气氛里,MC六道的问题在于“丑而不自知”,不只没有立正挨揍,还要再三辩驳,成果说得越多,露出的问题越多。
要是他一开端就理解流量无分好坏都能变现的道理,大大方方地自嘲,乃至下场和网友一同戏弄,那画风就又不同了。
不信你看前段时刻红得发紫的网红“郭教师”,她便是丑而自知,从而成心扮丑给咱们看,把贩卖丑恶变成了一门生意,至今还作为表情包,躺在无数人的手机里。
喊麦确实俗,但大多数口口声声保卫典雅的网友,实际上关于典雅文明的忠实比自己愿望中软弱得多,他们实在喜爱的,或许是戏弄《惊雷》时,满屏的“哈哈哈哈哈”。
当杨坤撞上《惊雷》
喊麦的文本,在很大程度上和网络爽文是相通的:作为侠客大杀四方,作为帝王君临全国,作为神仙漫游云霄,作为英豪佳人相伴,满意了徜徉在社会中下层的压抑青年们的大部分愿望。
与之对应的,是MC六道在实际国际中的回应再三自称“草根”。有人质疑,既然是草根,为什么还写这样远离实际的歌词?可事实上,大部分遥不行及的幻梦,都来自普通人。
一地鸡毛的实在的日子,才是愿望的最佳土壤。
其实,真要比草根,坐在摄像头前直播一整天的MC六道,比起当年的杨坤来,仍是差远了。
舞台上的杨坤。/图虫构思1991年,喜好歌唱的杨坤十九岁,唱了两首其时正盛行的童安格的歌,顺畅考入内蒙古武警文工团,在这之前,他是工厂的工人,也是文艺主干。进入文工团今后,杨坤常去“走穴”,是团里赚得最多的人。
两年后,怀揣更大愿望的杨坤离别家园,闯练北京。初到北京,看着满街的高楼大厦,他盼着自己能在其中有一席之地。那时,首都一百块的房租都能难倒这个外地青年。
在酒吧里唱了近十年歌,搬过几十次家,终究在新世纪初,杨坤赶上了唱片业的落日余晖。2002年的专辑《无所谓》和2003年的专辑《那一天》,卖到了上百万。
在这两张专辑大卖之后,刀郎的《2002年的第一场雪》横空出世,简直成为最终的热销唱片——虽然在许多传统音乐人眼里,站在八楼前等二路轿车的刀郎现已有点俗了。
但是更俗的还在后边。
好像每一次前言转化,都能带来大众文明档次的跌落。刀郎之后,渐渐的变多我国人开端习惯用随身听、电脑、MP3听歌,归于唱片的岁月一去不复返,归于互联网音乐的年代现已降临。
替后者打头阵的是《老鼠爱大米》,这首2004年的口水歌一个月的下载量,就抵得上一张销量数十万的唱片。而和直白到不能更直白的《老鼠爱大米》比起来,刀郎歌曲的文学性一会儿就高出一大截。
当年的杨坤,或许无论如何都想不到,十几年之后的喊麦更是爽性连旋律都省了,和它比起来,《老鼠爱大米》是不是又显得动听了许多呢?
年代飞速更迭,所有人的坐标都跟着改变,要永久认清自己的定位、永久分得清雅俗,谈何容易。
1992年,还没有成为“德高望重老艺术家”的杨坤教师,正在忧愁要不要去北京闯练,在内蒙古近邻的吉林,MC六道出世。
谁又能料到,多年之后他们将以这样的方法相遇。就像2005年炮轰《超级女声》的杨坤,也不会想到几年后,自己就坐在了《我国好声响》的评委席上。
还记住32场演唱会的许诺吗?观众总爱典雅,但有人自甘下沉
简直每一届受众都宣称自己酷爱典雅,但总不乏明星自甘下沉,拥抱所谓的庸俗潮流。
比方你能愿望,现在在台上上蹿下跳的谐星大张伟,曾是我国最有期望的摇滚新星吗?
1999年,也便是杨坤教师还在酒吧里歌唱的那几年,几个未成年北京男孩凑成的花儿乐队正式出道。第一张专辑《美好的周围》卖了几十万张,比朴树还高。
其时大教师给专辑起姓名的理由还很诗意、很少年:由于他在校园里的同桌正在和一个姑娘谈恋爱,总说自己很美好,大张伟觉得,自己一屁股坐在了美好的周围。
尤其是零零后的朋友们,听听当年那首《停止》:
“孤寂围绕着电视病笃坚持/在两点半消失/多期望有人来陪我,度过末日/空无击打着毅力/似乎这时刻已停止/我置疑人们的日子,有所粉饰……”
这仍是你们知道的大教师吗?
后来,跟着摇滚热落潮,乐队头上的光环也在散失。大张伟写出了《嘻唰唰》,但火伴不接受,听说,他用最最实际的理由压服他们:你们想买宝马吗?唱了这首《嘻唰唰》,就能够了。
所以,在前后两代人的记忆里,这个少年的形象发作了开裂:有人说他是口水歌手,有人记住他是摇滚少年。
再说王蓉。
提到这个姓名你或许会生疏,但提到她的《小鸡小鸡》,你必定有所耳闻。虽然太多人表达了对这首歌的厌烦,但不阻碍它成为街头巷尾的洗脑神曲。
可假如你再听听这首2003年的《请说出来》,你还会以为王蓉是真的档次低下吗?
同一年,这首《请说出来》成了情景剧《都市男女》的片尾曲,在这部片里,咱们能找到青涩的姚晨、沙溢、喻恩泰,成为柏林影帝十几年前的王景春,当然,还有许多日后籍籍无名的面孔。
能够和《小鸡小鸡》做个比照:听众和歌手,哪一个先挑选下沉呢?这样的一个问题还真难答复。
有人上浮,有人下沉,有人被重视,有人被忘记,但这往往并不取决于典雅或是低俗。假如所有人都像他们自称的那样酷爱优质音乐,王蓉的《小鸡小鸡》又是唱给谁听的呢?
雅俗之辩,究竟在争辩什么?
2000年,央视青歌赛办到了第九届,二十五岁的贵州姑娘龚琳娜刚从我国音乐学院结业,走上这个舞台。
有别于日后赖以成名的雷人造型和夸大唱腔,那时候的龚琳娜,里里外外都更像一个典型的晚会歌手:娟秀的妆容,得当的谈吐,长长的裙角拖在反光的地板上,举动之间显得有些拘束。
龚琳娜的参赛组别是专业组民族唱法,她唱了一首《斑竹泪》。
今日的咱们再听这首歌,大约很难不被龚琳娜的唱功感动,也很难不慨叹:唱《忐忑》《金箍棒》的龚琳娜,居然也这么“正派”地唱过歌。
最无法的事正在于此:能给予一个人艺术位置的,当然是那些典雅的著作,但能让一个人名满全国的,却往往是不会在艺术史书上留名的“平凡之作”。
咱们的社会很像一列长长的火车,最前面的车厢和最终面的车厢隔着悠远的间隔,但它们又清楚是一个全体,谁都不能丢下其他车厢独立行进。
前面车厢的人们以为自己正站在年代的最前沿,而最终一节车厢里的白叟,只觉得这些年轻人正把列车引向风险的方向。
虚浮的社会摇和喊麦,究竟是因仍是果?忙不迭地撇清联系,乃至喊着一禁了之,就能让华语音乐一跃上一个新台阶吗?
究竟,在雅俗拉锯的大潮里,还应该保存每个个别“喜爱”的空间。一个全盘典雅的社会,又该多无趣呢?在不违背品德、不违背法令的底线之上,每个人应该都有听一首“俗歌”的权力。
更何况雅俗争辩的背面往往是草根和庙堂之间的话语权抢夺,居高临下的庙堂,也不总是能代表典雅,比方疫情之中,层出不穷的文联体散文、老干体诗篇以及晚会式公益歌曲,让人大跌眼镜。
每一个人都能够再一次进行挑选听或许不听,但不能轻率地决议著作的死或生,供给一个相对敞开的创造环境,和一个充沛竞赛的商场,才能对咱们的创造者和受众,多一点决心。
尤其是在当时动辄喊打喊杀的网络言论中,咱们有一万个理由厌烦《惊雷》,但在敲下“封杀”两个字时,却必定要慎之又慎。
在后续的回应中,大约是为了体现对《惊雷》的不屑,杨坤教师站在镜头前,一手一杯咖啡,一手一瓣大蒜:咖啡我爱喝,大蒜我爱吃,《惊雷》就算了。
很明显,咖啡在这里标志高深典雅,大蒜则标志通俗易懂,而以《惊雷》为代表的喊麦,底子不入流。
上一次搬出“咖啡大蒜理论”吵得不行开交的仍是郭德纲和周立波,现在,吃大蒜的那个成了复兴相声的大师,喝咖啡的海派笑星却成了网络上的谈资和笑柄,世事变幻,让人怎能不唏嘘。
说究竟,《惊雷》刺耳归刺耳,但跳出这一首歌,从更高的视角俯视,一个著作、一个作者究竟是雅仍是俗,除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身的成色,有时候还要看年代的进程。